西游记电视剧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心系乡邦名高沪江喻蘅先生百年祭 [复制链接]

1#

陈麟德

十年前,偶阅《新民晚报》,惊悉乡贤复旦大学喻蘅教授因罹风疾,缠绵病榻经年,不意文旆竟于三月六日遽归道山,痛惜何似。多年来,蘅翁惠我良多,除每隔数月赐大札外,尤其是新世纪初,为纪念其尊人喻兆琦教授百岁诞辰,在病后左肢失衡之际,“自擘玉版,笺画乌丝阑”(《桑榆集·编后记》),坚持以行楷过录首华章,由华宝斋古籍书社制版,以线装本刊行,在赫然印有苏步青校长题签——《喻蘅诗词桑榆集》——扉页上,亲笔写有“麟德乡兄雅正,喻蘅赠,公元二千年元月”。此集予珍逾拱璧,什袭以藏,盛暑祁寒均舍不得取出翻阅,以免损毁书卷。得知蘅翁仙逝后,我将此集并连同他寄赠的《延目词稿》、《诗书画缘》、《鱼韵唱和三百首》和《上海诗词·喻蘅诗词选专辑》一并检出,于雨打芭蕉之夕,月窥南窗之夜,反复吟诵;又将其数十封以十竹斋制笺之八行书写成的遗札一一拜读,顿觉蘅翁为吾邑继板桥之后诗、书、画、印兼工的不可多得的俊彦,称之为旷代逸才,恐非过誉。虽龄逾九旬,仍然是上海、兴化、大丰,不,应该说是中国诗坛、艺苑、学界的不可弥补的损失。

左刘兆清,中喻蘅,右陈麟德

喻蘅先生字若水,年出生于江苏兴化白驹,今属大丰。白驹在范公堤上,别名藿场,取《诗·小雅·白驹》“皎皎白驹,食我场藿”的意义命名,为苏北著名文化古镇,关帝庙,文昌宫、凤凰桥、画齿潭皆当地名胜。庙有参天之千年银杏树,望气如山。廊庑有天圣五年范文正公重修碑记:“淹承乏兴邑,偶以修捍海堤至白驹,士民环庭以侯庙碑记请”(《兴化县续志·祠庙》)。庙侧紫竹林洞门上有“朱晦翁读书处”石额,惜皆毁于寇燹。蘅翁对此魂牵梦萦的桑梓,无日忘之。他在年除日所填《临江仙·三叠石窗米寿放歌原玉》中吟出:“苦忆驹乡幽胜地,凤桥画齿澄池。文宫武庙列碑螭,希文与朱子,遗迹孰知之?”翁幼承庭训,家学渊源,其尊人兆琦公,字慕韩,号剑峰,幼年在白驹诚意学堂、兴化县城文正第一高等学堂就读,后入扬州八中、南京高师农林科,南高师改国立东南大学,即转入东大生物系学习,同时以中文系为辅系,选读吴梅教授之词曲与李详教授之杜诗选,文理并进,系东大生物系第一届毕业生,以学行优异,留校任助教,后考取官费入巴黎大学攻读甲壳动物研究系深造,三历黉阶,精勤自励,学成归国终于在中国虾类学分类研究中作出卓越贡献,成为中华虾科分类的奠基人。才兼文理,工诗词,惜乎因战乱缺医少药,不幸英年殂谢。《兴化县续志·国外大学毕业生姓氏录》有载,《人物志·文苑》有传。拙作《生物学家喻兆琦》刊《兴化历代名人》,后为《古今中外大丰人》所辑录。年至年秋蘅翁就读兴化县中学,兴化虽为蕞尔小邑,却是藏龙卧虎之地,许多师长皆兴邑饱学鸿儒,如吴承祺、蔡柏邨、吴柏如、江定中、石凌霄、王益恭诸先生,皆乃父文正一高同窗,常以其父在文正读书时品学兼优之懿范,训勉蘅翁,因而毕业典礼表扬优秀学生时亦名列其中。县中在文正书院旧址,为范仲淹宰兴时官廨,有景范堂、梅亭及范公手植古梅等胜迹,其时烽烟漫天,而弦歌之声不绝于耳。蘅翁置身其中,虽处境维艰,然才华横溢,这可从一首毕业《赠友人》诗中得到印证:“老梅亭下听吟鸠,景范堂前岁月流。如绮芳华酬丧乱,无情风雨逼神州。青年报国宁无路,介士同心自可酬。记否花窗寒雨夜,泪残红烛剪春愁。”高考时幸得词学大师龙榆生先生赏识,录取入中央大学艺术系,得龙师与吕贞白大师的亲授,诗词书画渐臻妙境。后在上庠学府供职多年,从博学君子游。与著名吟客田遨、周退密、胡邦彦、陈兼与、包吉庵诸丈互相酬唱,与建筑园林学家、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友善,遇有陈梓翁参与设计的新建亭榭楼台必推荐蘅翁题匾额、写对联、作诗词,如浙江富阳建“依绿园”,引山泉入园中“借山楼”前小池,建桥、亭于池上,亭名“来音”,蘅翁撰联一挥而就:“一涧谷音飞冷翠,满楼山色借遥青”。声色并茂,属对弥精,不知倾倒多少游客。天下园林胜迹若绍兴、苏杭、郑州、曲阜、重庆、羊城、庐山等三十余处不乏镌刻其题咏碑联。笔者多年前游拙政园,依稀记得一圆门上方有蘅翁题两字石额,笔墨萧洒,韵致天成。兴邑与之交往的名流如魏伯埙、王永峙、宗继华先生均藏有蘅翁翰墨。其书继承魏晋传统,从唐宋名迹入手,研习多年不辍。方家称得力于赵(孟)、董(其昌),而上溯二王(羲之、献之),笔势跌宕纵横,颇具右军遗韵,极富书卷气。其画擅长山水、兰竹,探索黄宾虹,沉郁深厚而又自成一格,兰竹画笔墨清润,墨竹师法乡先贤板桥,当代画竹大师申石伽生前对喻的兰竹画有较高评价。蘅翁对诗、书、画三美俱并,相互渗透,揣摩多年,终将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,还发表过30多篇探索书画理论及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章。如参与兰亭争辩论文8篇,其中2篇被《新华文摘》转载;扬州八家研究论文10余篇获《广陵区志》认可,列为20余位当代研究八家之著名学者之一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蘅翁对兴化有深厚的感情,以原籍兴化为自豪。年在大丰一起参加《水浒》及施耐庵研讨会,蘅翁热情邀大丰政协副主席刘兆清和我称仨兴化人合影。对兴化情有独钟,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:喻氏两代先后深受昭阳文化之蒙养熏陶,耳濡目染,毕世难忘;乃翁兴化志乘有载;蘅翁为兴化县中学知名校友;其夫人赵荣远系出名门,大家闺秀,兴化赵氏,为世代书香之望族,人才辈出;兴化深厚历史文化底蕴,有众多故老尊长等等。蘅翁虽流寓沪上多年,然心系乡邦,兹略举数例以言之:

一、父子两代关心《水浒》作者施耐庵的研究。早在民国十八年夏,兆琦公受陈湛恩转达胡适委托,亲访施家桥拜谒施耐庵墓。惟见荒冢一座,言墓中人为施氏祖先、《水浒》作者施耐庵,蘅翁诗云:“当年先父访施桥,六十年前事已遥。归叹荒坟唯宿草,口碑犹说葬文豪。”民国三十六年五月,蘅翁在《申报》发表《施耐庵事迹之新商榷》,可谓得风气之先,为国内较早研究《水浒》作者施耐庵籍贯的学术论文。在兆琦公访施墓后五十四年,即年春,蘅翁陪同济大学民居专家路秉杰教授,应邀往白驹勘测施氏宗祠废基,并同往兴化施家桥瞻仰施墓。墓前有民国三十二年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建之“耐庵公坊”及苏中二分区专员陈同生书“大文学家施耐庵之墓”石碑,碑阴有县长蔡公杰撰文,述耐庵著《水浒》事迹,蘅翁诗云:“放艇寻幽到水村,巍然坊阙傍高墩。文坛聚讼谁平议?陈蔡旌题树墓门。”改革开放后,施耐庵《秋江送别》遗曲失而复得,吕贞白大师见之击节吟诵,叹为绝唱,谓虽元四大家马致远、张可久、贯云石、徐再思辈,亦当避舍。蘅翁作七绝二首,述其对遗曲的理解与体会。其一,“张王义旅据吴中,麾下虚传礼士风。谏策纷纷终不纳,齐云一炬霸图空”。张士诚占领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地后,收容并优厚供养知识分子,但正确重用不足。至正二十三年九月鲁渊谏阻称王不听,辞官走,施耐庵此曲即作于此时。后士诚被俘,其妻刘氏率眷属和其女隆安公主积薪齐云楼,自焚而死。其二,“秋尽江南惜别时,同声肝胆沥千卮。渭城三叠何堪唱,折尽金阊细柳枝。”施耐庵与鲁渊、刘亮声应气求,以“金阊”借指苏州,,在此倾诉离情别绪,激愤怨懑,自在其中。年冬,撰《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禋——论白驹施氏(耐庵)宗祠门联的史料价值》,发表于《明清小说研究》是年第6期,上联可证施耐庵与张士诚合作而去苏州,转往当时兴化人张天骐、李伯升二人镇守之吴兴供职;下联述耐庵晚年隐居淮安著《水浒》,卒于此地,由其孙述元迁柩归葬兴化施家桥。所述不特与王道生撰耐庵墓志合,亦可与兴化发现之耐庵与张吴时袍泽顾逖唱和之“寻得山阳好住家”相印证。蘅翁诗云:“门联累代彰祠堂,楚水明禋世泽长。此是耐庵真史料,勾沉索隐费平章”。年春撰《施耐庵四世孙廷佐墓志铭校读札记》,梳理墓志所述,条分缕析,挖掘重要历史信息,载《上海师范大学学报》是年第1期,蘅翁诗云:“廷佐志铭惊当代,流苏昭彰墓中英。享堂华构飞甍耸,文物纷陈在栋楹。”乾隆时文字狱盛行,家谱仅在“彦端公”右侧注“字耐庵”三小字,遂被指为作伪之据。蘅翁赋诗嘲之释之:“可笑平添三字狱,何能定谳一言堂。施封删谱藏先德,弘历诛求岂不妨”。有理有据,无可置辩。应该说对施耐庵研究,蘅翁不遗余力,一以贯之。

二、不特参与、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